1、引言
资产证券化最早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短短40年时间里便成为金融市场中主流的直接筹资工具。究其核心技术,莫过于“真实供应”和内部的信用增级,通过将流动性欠佳但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离别为无风险和高风险高收益的两类现金流,两者分别满足了低、高两类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优化了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对接效率。
虽然国内债券市场进步的时间不长,但,资产证券化却是债券市场进步中必不可少的要紧环节,一方面,在目前国内经济促转型、调结构的大背景下,市场中各参与主体仍有较大的筹资需要,怎么样满足筹资需要又分散风险,需要广泛的借助金融革新,发挥各种金融工具的优势。其次,资产证券化凭着其标准化、透明化、专业化、公平化的基本特点,可以有效的发挥金融市场的风险辨别功能,达成“阳光化”信贷出表,优化金筹资源配置。因此,资产证券化将是国内金融革新的要紧方向之一,对推进实体经济进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将起到重点用途。
2、国内资产证券化进步经历
国内的资产证券化进步起步较晚,从整个市场规模来看,从诞生到目前主要历程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从1996―2004年处于萌芽阶段,发行规模较小,大多采取了离岸证券化的形式,基本上不涉及境内机构。第二,从2005―2008年处于试点进步阶段,资产证券化发行数目和规模较迅速增长,市场机构和监管部门对资产证券化都进行了广泛研究和讨论,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十部委分别在2005年3月、2007年9月组成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第三,从2009―2011年处于停滞阶段,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出于宏观审慎和控制风险的考虑,中国监管当局停止了对资产证券化商品的审批发行。第四,从2012年到今天处于支持进步阶段,伴随监管当局的政策放松,陆续的利好政策公布,中国资产证券化重整旗鼓,被视为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金周转与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的要紧金融革新工具。
3、国内资产证券化进步近况
(一)市场概况
在国内市场中资产证券化商品主要有三类型型,分别为银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商品、证监会主管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商品和买卖商协会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因为监管机构的不同,这三类商品在市场中也被简称为银监会主管ABS、证监会主管ABS和ABN。在三种商品中,资产支持票据因为并未设立特殊目的载体,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从商品归类上,更接近于特定资产受益权增信的中期票据。
2014年以来,国内资产证券化商品发行数目和规模巨幅增加。2014年内截至2014年8月14日,国内市场中共计发行包含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资产证券化商品总额为1544亿元,仅2014年近8个月的发行额便已超越了历史自2005年以来的发行总额。其中,如表1所示,最早进步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债券规模最大,总计发行2192.95亿元,占比81.94%;证券公司专项资产证券化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356.17亿元,占比13.24%;资产支持票据的规模仅为142亿元,市场占比仅为5.28%。
1、信贷资产证券化商品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金融机构为借款人发放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而进行的证券化,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负责审批和监管,发起人主要包含商业银行、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汽车贷款公司。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开启,在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遭到监管部门的全方位叫停,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也陷入了停滞阶段。直到2012年9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通过簿记建档、集中配售发行了101.66亿元的“2012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债券”,标志着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正式重启。历经多年进步,信贷资产证券化商品的发行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资产的范围范围也不断拓宽,现在已经涵盖了包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信用卡贷款、个人汽车抵押贷款、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一般企业贷款和不好的贷款等多种类、多层次的基础信贷资产。
2、企业资产证券化商品
企业资产证券化商品是指证券公司通过其内部资产管理部门设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一个特殊目的载体(SPV),然后由SPV主动向原始权益人购买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将该单项资产或多项资产汇成资产池,以资产池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为支持,以计划管理人的身份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收益凭证,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所发行的有价证券。国内首单证券公司企业证券化业务开始于2005年8月中金公司推出“联通收益计划”专项计划。2007到2010年中止四年后,2011年8月,远东出租2期专项资金管理计划发行,标志着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启。截止现在,市场上共发行了的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规模总额为356.17亿元,是市场中的第二大主体。
3、资产支持票据
资产支持票据是由银行间市场买卖商协会负责审批和监管,非金融机构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支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一种债务筹资工具,简称ABN。ABN的基础资产与证券公司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相似,同时两者又均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存在较大差异。严格意义上讲,资产支持票据并不是标准资产证券化商品,资产支持票据的基础资产没与发行人完全隔离,即业内所谓的“真实供应”,在基础资产现金流不足的状况下,筹资方应以自己的经营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资产池和企业本身并没达成真的意义的隔离。资产支持票据在国内进步起步较晚,第一批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于2012年8月7日在国内注册通过,这标志着国内资产支持票据业务的正式开闸。截止现在,ABN在市场共计发行142.01亿元。从规模上来看,资产支持票据在国内资产证券化商品中占比最小,商品本身尚未引起市场参与者的广泛热情。 (二)法律规范
一直以来国内债券市场的监管存在“三龙治水”的格局,银监会、证监会和人民银行三家机构负责市场的主要监管工作,商品的主要法律发挥也分别由三家管理机构拟定。依据国内资产证券化的三种监管状况剖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国内进步最早,其法律规范框架最为成熟,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拟定颁布了多项部门规章,为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进步提供了稳定的规范保障。证券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商品长期以来一直由证监会主管,如表2所示,2013年3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标志着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由试点业务开始转为常规业务。资产支持票据(ABN)正式诞生于2012年8月,银行间买卖商协会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引导》是其纲领性的指导文件。总体来讲,现在国内市场形成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信托为核心,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票据为基础的综合规范体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合成型CDO为首的衍生资产证券化商品在危机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有哪些用途,传统金融监管不可以有效应付资产证券化风险。国内监管部门广泛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汇总了美欧市场的有关经验,对国内有关法律规范进行了更深入的健全,第一,改变了证券化信用评级机制,引进强制双评级机制并鼓励投资人使用付费模式,深入研究商品的市值风险;第二,提升有关信息的披露程度,将标准、公开、透明,作为资产证券化的要紧进步方向;第三,审慎选择入池资产,采取中央统筹、逐步开放的指导原则,有序的开放市场,维持监管层的有效控制力;第四,对发起人探索推行肯定比率的风险自留,借助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散特质,强制需要发起人持有最低的自留风险比率,约束发行人的利益函数,减少商品的市场营销困难程度。
4、国内资产证券化进步前瞻
(一)扩容基础资产范围
基础资产范围扩容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飞速发展的保证。2012年5月银监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情的公告》鼓励选择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微型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筹资平台公司贷款、节能减排贷款、策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汽车贷款等多样化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有效的扩大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范围。2013年3月,上海证券交易平台颁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基础资产可以是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与中国证监会认同的其他财产或财产权利”,信贷资产初次出目前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础资产的范围内。伴随已有品种的不断推出,监管层势必按部就班的开放基础资产,扩大资产端的供给力度。
(二)统一整理买卖体系
整理交易网站对于资产业务的飞速发展具备极其要紧的意义。现在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体系分为三大类别,对应监管分别隶是三个独立的体系。探寻一个适合的策略将现有些三种渠道统一到一个平台,达成资产支持工具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平台市场同时买卖,不但可以为商品提供更多的流动性,还可以提升操作的一致性和资本与资源的配置效率。2014年平安1号小微消费贷款专项计划同时在两大市场上市,标志着统一的买卖体系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可能,买卖体系统一整理有望进一步进步。
(三)加大非标业务监管
资产证券化的良性进步不能离开对非标业务的治理。自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投资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网站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增长飞速。商业银行在非标业务拓展中存在避免贷款管理、未准时隔离投资风险等很多问题。如表3所示,为了治理国内的非标业务,一行三会相继联手,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投资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公告》,明确限制投资理财资金非标资产持比范围,约束非标业务进步;2014年5月16日,央行及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联合外汇局日前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公告》,通过约束买入返售业务、限制同业存款业务,重创影子银行。无论是基于非标业务本身的高风险性,还是利率市场化的客观需要,监管层对于非标业务的治理都将更为严格,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迅速拓展提供强大的反向挤压效应。
5、总结
近年来,资产证券化业务日益遭到监管层的看重,被视为是“优化金筹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紧方法,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实体经济进步具备要紧有哪些用途。对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参与者而言,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全新的筹资方法、一种高级的资产管理方法、一种风险管理的新型工具。2014年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的爆炸式的增长并不是偶然,与其背后的政策变化相伴而行,伴随基础资产扩容、交易网站统一整理、次级层最低持有比率放开、试点业务常规化、评估审批时间缩短、双评级规范确立等一系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监管机构对于非标业务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各参与主体均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趋势的转变,依据政策引导进行相应的策略调整,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市场中有望迎来全新的飞速发展时期。